学习成绩
Q:为什么现在的孩子普遍聪明,但学习成绩反而不好?
A:这个问题本身就是建立在伪命题的基础之上—–孩子聪明,学习成绩就好。
Q:那么学习成绩好,需要具备哪些条件呢?
A:简单来说,只需要3个基础条件:学习能力、学习意愿和情绪体验。
学习能力更偏向于智力,主要有5个维度:观察力、分析力、想象力、注意力和记忆力。智力更多来自遗传,也可以通过后天训练提升。其实,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进行观察、分析、想象、注意和记忆,所以智力的发展无须刻意练习。父母需要做的是,避免压制孩子的智力发展。
例:小明正在读一本故事书,是自己非常喜欢的《小王子》,津津有味,观察、分析、想象、注意和记忆活动都在下意识地进行。这时,客厅传来父母激烈的争吵声,还伴有杯子摔碎的声音。小明很害怕,同时发现自己无法集中精力继续读书,因为他需要调动大部分的力量去和心中的不安情绪做对抗。
如果小明的这种状态是偶尔、暂时的,对他影响并不大;反之,这种状态是一种常态,小明的学习能力发展必然受到很大的压制。
Q:那学习意愿呢?
A:每个孩子生下来,都有探索的本能。探索本能是客观的,属于心理动机;而学习意愿是主观的,往往和学习体验有关。我面授过的学生大约有4000人,我都会问他们同一个问题:你们喜欢学习吗?回答喜欢学习的学生寥寥无几。为什么?
有个学生说,我不喜欢学英语。我问,是不喜欢英语本身吗?学生答,我倒不是讨厌英语,就是英语老师总布置作业让抄单词、背课文,然后检查,做不好的就是一通训斥,还加倍罚抄……我无意评价老师的教学方式,仅就学生的学习体验而言,他很难维持学习英语的意愿。
Q:有人可能会说,学习本身就不是一件快乐的事啊。
A:我无法简单地界定学习本身是否是一件快乐的事情,但是学习的过程可以有美好的体验。
Q:如何让学习有美好的体验呢?
A:我们要明确一点,学习二字,意义不同。学是从无到有,从不会到会的过程;习是把所学内容付诸实践的过程。所以孔子曰:学而时习之,不亦说乎?这是学以致用的观点,学到的内容可以践行,本身就是美好的体验。
但现在的学生,在校的学习主要是学,学语文、学英语、学数学,习的部分占比很小。所以如果想让孩子喜欢学,老师至关重要。这里说的老师重要,并不单纯指老师的学历、工作年限,更重要的是老师带给学生的直观感受。
有个学生特别喜欢生物,他这样描述生物老师:老师人很和蔼,上课的时候总是笑眯眯的,语气很温和,说话不紧不慢。授课时生动幽默,无论是讲动物还是植物,都是如数家珍,娓娓道来。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听故事,而且能感受到老师对所讲内容的热爱,我也不自觉地沉浸其中,总觉得一节课的时间过得特别快……老师的情绪是稳定的,与学生的关系是和谐的,授课是引人入胜的;学生的感受是放松的,与老师是同频的,精神是投入的,想不喜欢学很难。
相反,女儿上初二的时候跟我说过一件让她瞠目结舌的事情:上课时老师检查作业,被点名的同学没有完成,老师勃然大怒,对着学生大声斥责。说到后来竟然声泪俱下:我天天上班忙得要死要活,回家之后还要做家务、照顾孩子,我容易嘛……女儿很无语,谁没完成作业骂谁啊,为什么把我们全班同学都得听着?而且一节课就45分钟,她骂了20分钟,她是不是有心理问题啊?
这位老师有没有心理问题,不便轻易下结论,但她的行为却和和本职教育工作无关,只是在宣泄自己淤积的情绪。学生们接收到负面情绪后的反应不尽相同,但有一点是相同的:几乎没有孩子喜欢在这样的关系里上课,在这样的情绪里学习。
Q:所以,良好的学习体验和关系、情绪密切相关。
A:是的,对于一个合格的教师而言,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与学生建立关系——和谐的关系。
Q:那么和谐的关系具体是怎样的呢?
A:和谐也是两个字,意义不同。和指的是不同但不冲突,比如男人和女人性别不同,但可以阴阳相和;又如小葱和豆腐,一性热一性寒,寒热相和,口味宜人。
谐指相同的事物尤其是声音同频共振,比如我们熟悉的谐音、谐调、谐乐等。所以和与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,这是我们中国人的智慧。
Q:关系中的和谐是如何实现的呢?
A:想实现关系的和谐,首先要求关系人自己的内在和谐。内在和谐指个体内心的平衡和协调。当个体的思想、情感和行为相一致、相协调时,会体现为情绪的稳定、自我接纳和自我认同,以及个人价值观和目标的一致性。如上文提到的生物老师,他是一个内在和谐的人。
内在和谐,是我们甄选陪伴师的重要标准。
人际关系和谐指个体与他人之间的和睦、协调和平衡。通常会表现为互相理解、尊重和支持,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合作。人际关系的和谐,是高质量陪伴的内核。
发表回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