Post Detail

2023年8月30日 in 实验

注视偏好

Post placeholder image

通常来说,我们的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信息非常多,而眼睛作为我们的主要感知外界信息的器官,用来获取事物的形状、颜色、方向等信息。然而,我们接受信息能力非常有限,那么我们是如何在众多信息中进行选择?影响我们选择的因素又是什么?今天,我们就来看看心理学家罗伯特·L·范茨的视觉偏好实验吧!

实验目的:

检验婴儿能否知觉事物形态。

实验假设:

婴儿能够知觉事物形态。

实验方法:

范茨使用他和同事发明的可见密室”对婴儿的视觉偏好进行研究。“可见密室”大致是一个放置在大盒子里的摇篮,在盒子顶端有两个开口,用于给婴儿呈现物体,还有一个窥视孔,用于研究者观察婴儿的观看行为。当研究者确定与其他物体相比,婴儿对特定的物体凝视时间更长,表现出系统性偏好。实验过程中,研究者没有干涉婴儿平常的安排或活动,只是将婴儿放入舒适的观察箱,给他们呈现各种各样成对的物体。

婴儿的年龄范围在1周-15周,呈现给婴儿的刺激包括:立体的、有纹理的圆盘;球体;椭圆形人脸;包含杂乱的人类面部特征的椭圆形以及多种复杂性的形状和图案。

实验结果:

在实验的第一个阶段,研究者给婴儿看多组不同的黑白测试图对,包括:一个有靶状图的正方形和一个有横纹的正方形;一个棋盘和一个扁平的没有图案的正方形;一个加粗的十字和一个圆;还有一对完全相同的三角形作为对照刺激。结果发现婴儿明显“喜欢”更复杂的形态(靶状图、条纹和棋盘),且这种偏好具有跨年龄的一致性。这表明,区别这些形态的能力是先天的,出生时即可表现出来。大约8周开始,相比于条纹,婴儿更喜欢靶心;相比于扁平的正方形,婴儿更喜欢棋盘。

实验的第二个阶段,范茨的团队给49个婴儿(4天~6个月)呈现3个大小一样的椭圆盘。一个画有正常的面孔特征;一个有面孔特征,但其位置被打乱;第三个为控制盘,是一个有黑色填充的椭圆盘,该椭圆盘的黑色面积与其他的两个椭圆盘黑色面积相同,婴儿对具有面孔特征的椭圆盘,尤其是对具有正常面孔特征的椭圆盘,表现出更高的兴趣。

实验意义:

直到20世纪中期前,许多行为学和生物医学研究者都假定,婴儿出生时几乎没有任何知觉和感觉能力,只有随着个体与周围环境的互动,才能发展或习得全部或大部分的能力。心理学上的“空白”新生儿的观点,这种观点接受起来相对简单,因为那时我们并没有可以揭示初生婴儿真实能力的研究方法。

但范茨为研究婴儿的心理提供了偏好注视的方法,打开了一扇相当准确的通向婴儿心理的门。这种方法如今被普遍地使用,它对心理学的意义就像显微镜之于生物学:当想要研究婴儿如何思考时,该方法成为研究者首选的工具之一。范茨的发现激起了婴儿知觉能力的研究革命。你可以看到范茨的方法的独创性对发展和认知心理学领域的影响。

实验应用:

堪萨斯大学的弗朗西斯·霍洛维茨在范茨的研究基础上发现,除了偏好注视,婴儿会对一遍一遍看相同的刺激感到厌烦。当你给婴儿呈现一个新的视觉图片时,他们会在一段时间内注视它,但如果相同的刺激重复呈现时,婴儿的注视时间会减少,这就叫作习惯化。如果变换图片,他们似乎又有了兴趣,且注视时间变长,这种反应叫作去习惯化


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

By browsing this website, you agree to our privacy policy.
I Agree